网站首页
关于本会
工作动态
孟子原典
孟学研究
孟学普及
会员风采
孟子书画院
会刊
孟子普及
儒家文化
国学讲堂
《孟子百问》
儒家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孟子普及 >> 儒家文化

产生背景

  儒家文化的学术背景是“尧舜之道”。

  韩非说:“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韩非子·显学》)在战国时代学者的心目中,孔子自认为自己继承和发扬的,就是尧舜之道。依照庄子的总结,尧舜之道的核心,乃是仁义。而仁义之道,又可以上溯到黄帝:“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胈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庄子·在宥》)

  在孔子的自我意识中,他只是继承和发扬了古代的传统,而没有新的创造:“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他称赞的古代帝王,不仅有尧舜,而且有禹、有文王和武王。此外还有周公。他常常梦见周公。到了晚年,他不能经常梦见周公了,感到非常遗憾:“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孟子继承孔子,也以继承尧舜之道为己任:“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孟子·离娄上》)像舜那样地做臣,使自己的君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君臣都行尧舜之道,是孟子所向往、所追求的目标。

  荀子论及儒者之道的效果时说道:“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荀子·儒效》)而所谓“法先王”,就是尧舜:“不知而问尧舜,无有而求天府。先王之道则尧舜已……”(《荀子·大略》)荀子和孔子、孟子一样,把尧舜之道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夫人虽有性质羙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贤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荀子·性恶》)这里不仅说明自己向往的是尧舜之道,而且说明尧舜之道的核心,就是仁义之道。

  到了韩愈,建立了一套完整而明确的儒学之道传承系统:

  曰:斯道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原道》)

到了朱熹,进一步把儒学之道的创始上推到伏羲。朱熹说: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朱熹《大学章句序》)

  因此,所谓儒者之道,就是从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创始,并且一脉相传的先王之道。所谓先王之道,就是治国平天下之道,即如何治理国家的道。(参考李申:《简明儒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儒学创始人

  儒学的创始人为孔子。

  孔子周游列国的旅途中,在匡地遇到了危险。面对险境,他说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文,据朱熹《论语集注》,乃是指“道之显者”,“礼乐制度之谓”。并且指出,这乃是孔子的谦词。其本意是说,文王死了,接替文王之道的,就是我了。如果上天不愿意让这个道传下去,也就不会让我懂得这个道;如果上天愿意让这个道传下去,那么匡人就不能把我怎么样。在这里,孔子显然自认为是担负着传承先王之道、上天赋予的使命。

  到宋国,宋国的军事长官桓魋要加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在这里,孔子也是以担负着上天赋予的使命自任。

  类似这样的语言,在《论语》中还有不少。这些语言表明,孔子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并且自觉地在履行自己的使命。

  不仅孔子如此,他的同时代人,他的弟子们也都有类似的清醒意识:孔子,是担负着上天使命的圣人。

有一次,“仪封人”请求会见孔子。会见后他对孔子弟子们说:“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也就是说,你们这些弟子们何必垂头丧气呢!天下混乱的日子已经很久了,上天就要让孔子来整顿这种状况了。

  至于孔子的弟子们,也是把孔子看作天命的圣人:“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论语·子罕》)

  依照周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的观念,像孔子这样具有天赋之德的人,应该受天命为天子,推行先王之道,致天下于太平的。那么,为什么上天没有让孔子作天子呢?孔子在世时,似乎还未提出这样的问题,孔子去世以后,这样的问题就提出来了。

  孟子说,论其德行,孔子比起尧舜,还要高出许多。甚至是从天降生百姓以来,都没有像孔子这样德高的人物:

(问:)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孟子还援引孔子子弟子们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论断。比如宰我:

  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子贡、有若,也是同样的见解: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这样的人,是应该作天子的,那么,孔子为什么没有作天子呢?孟子说: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孟子·万章上》)

这就是说,孔子之所以没有能够作天子,是因为没有人向上天推荐。

  孔子一生,栖栖遑遑,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希望推行他的尧舜之道。但是鲁国不能用他的主张,其它国家也不能用他的主张。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才“退而修诗书礼乐”(《史记·孔子世家》)。朱熹说:“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也就是说,孔子的目标,是“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在这个目标不能实现的情况下,才只能做到“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给后世留下一批文献资料,使人们从中能够懂得先王之法,尧舜之道。所以不仅“学者宗之”,而且“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于是使孔子在君、师二者之间,成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就理论上说,君,就是朱熹说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师,应当就是那些司徒之职、典乐之官。就历史实际说来,独尊儒术以后,儒者,至少是儒者中的领袖人物,出将入相、作君主辅弼大臣的人物,应当是天命的师。在孟子当时,孟子就坦然地以师自居。然而,由于后世君权的强大,儒者们把君主说成不仅是君,而且是师。以致只有孔子和他的几个弟子可以被称为师,其它儒者就不能再得到这样的名份了。(参考李申:《简明儒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儒学经典

  儒学经典自五经、六经至十三经的演变。

  孔子修诗书礼乐,并以此教授学生,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经,也就成为儒学的基础。据说孔子晚而喜“易”,《易经》后来也成为儒经。据《庄子·天运篇》,当时已经有了“六经”的名称:“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老聃说:“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到汉代独尊儒术,立于学官,也就是被国家正式作为学科的,只有五经:《易经》、《尚书》、《诗经》、《仪礼》(礼经)、《春秋》。至于“乐经”,有人说当时根本就没有这样一部书,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无法成书。也有人说,是孔子以后丢失了。无论如何,至少从秦汉时代开始,儒者们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乐经”。

  孔子在向学生传授诗书礼乐的时候,常常要回答弟子们一些问题。这些问答被记录下来,就是《论语》。《论语》在汉代还不是经,但是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后来也被尊崇为经。

  汉代初年,出现了一部《孝经》,据说是孔子向弟子曾参传授,由曾参记录而成。《孝经》在汉代也受到特别重视,但虽然它名称叫经,但并没有被国家作为经,后来,《孝经》也被作为经。

  于是,汉唐之间,又有“七经”的说法。[1]但作为国家正式学科的,只有五经。

  后来,由于经师传授不同,也由于发现了新的文献,礼经就有了三部:《仪礼》、《周礼》和《礼记》;而《春秋》则一分为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传》。于是五经就成了九经。九经中,尚无《论语》和《孝经》。

  从唐代末年开始,《孟子》受到特别重视,后来也被尊崇为经。

  还有一部《尔雅》,是古代一部字典性质的书,主要是帮助人们读懂经中的文字。据说是周公所作,后来也被尊崇为经。

  这样,再加上《论语》和《孝经》,儒经就有了十三部,称十三经。

  唐宋以后,儒经虽然有了十三部,但习惯上仍然把“五经”或者“六经”作为儒经的全称。“六经”又称“六艺”。不过《周礼·地官司徒》中讲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一般认为,《论语》中讲的“游于艺”的“艺”,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就是说,孔子当时所称的“六艺”还不是指六经。这一点,需要分清。(参考李申:《简明儒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子等为先秦儒学代表。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曾修《》《》,订《》《》,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就学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学成以后,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主要派别

 

思孟学派:

  严格说来,思孟学派应该是子思学派和孟子学派的通称,因二者思想上具有某种一致性,所以人们往往将其联系在一起,称为思孟学派;但在历史上二者则可能是分别独立的,当“孟氏之儒”出现时,“子思之儒”可能依然存在,但由于只是在墨守师说,缺乏创造,所以真正发展了子思思想的,反倒是后起的孟子学派。

 

荀子学派:

  荀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 “新儒学”理念相对比较准确与客观地诠释了荀学内涵及其在儒学中的角色,也能反映出荀学的时代特征.'新儒学'是荀子将孔子儒学的一般理念与战国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根据新形势、新需要、新问题而针对地对孔子儒学进行深化和充实的结晶。(参考王旭:《荀子学派属性述评》)

  荀子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其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注重继承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力量。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详情参考易中天教授《先秦诸子之百家争鸣》),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提升人格。

  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荀子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即为两宋明代儒学。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家甚至是道教佛学的思想。

北宋嘉祐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儒学发展形成了王安石荆公学派司马光温公学派苏轼蜀学等派。

后来谈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濂学张载关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后来洛学由朱熹发扬光大,在福建创出闽学,成为居正统之位的程朱理学。濂、洛、关、闽四学派,人称理学四派。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支流,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以便与陆象山王阳明心学相对。但其实心学亦属于宋明理学的一支。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派,有时被简称为理学,与心学相对。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人儒家最高修为者,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性,但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的境界,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偏离天道了。

  朱熹还认为,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便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

 

陆王心学:

  心学作为儒学宋明理学的一个派别,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二程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与朱熹程朱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陆王心学”是由儒家学者陆九渊王阳明发展出来的心学的简称,或直接称“心学”;或有专门称为某哲学家的心学,如王守仁的“阳明心学”。陆王心学一般认为肇始孟子、兴于程颢、发扬于陆九渊,由王守仁集其大成。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同属宋明理学之下,但多有分歧,陆王心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马克思主义者称之为“主观唯心主义”),而程朱理学为“格物派”(马克思主义者称之为“客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解“宇宙”二字为:“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陆九渊主张“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又倡“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气学派:

  “气学派”是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以“”为核心范畴。儒家“气学派”代表主要有张载罗钦顺王夫之等。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气”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凝聚,一种是消散。消散也不是消失得没有此物,只不过是人们的肉眼看不到而已。他用“太虚”表示“气”的消散状态,这是本来的原始状态,“气”是“气”与万物的合称。张载又曰:“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

  罗钦顺认为“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本,“理”是“气”运动变化的条理秩序;“初非别有一物,依于气而立,附于气以行也”,不同意朱熹“理与气是二物”的见解。

  王夫之批评程朱理学唯心主义倾向。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即无不是也”,以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是客观规律。又用“絪蕴生化”说明“气”变化日新的性质。

 

 

文化地位

 

儒学对中国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忠孝思想等,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对东亚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

 

对欧洲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儒家学说推动了欧洲近代启蒙运动,以伏尔泰、狄德罗、卢梭、洛克、休谟、魁奈、霍尔巴赫、莱布尼茨等人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启蒙先驱吸取孔孟学说,打破欧洲封建世袭和神学统治,催生发展了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人权观、博爱观、理性观、无神论观等现代观念,促进了人文、政治、经济、社会乃至科学等方面学说的发展。

 

对现代教育与文化的影响

  孔子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台湾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崇文、注重教育是儒家思想也是华人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总的来说,儒学在当代和未来文化建设中有重大作用。儒家文化以人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可以更好地替代西方工业化社会依靠基督劝善、协调关系的道德功能,更好地与科学结合起来;儒家文化的整体精神、和谐精神以及综合的思维方法,可为信息时代全球化的建立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料与理论基础;儒学的生生不息和兼容精神能为信息时代高速发展和融合性的文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料和理论基础。(参考孙国珍:《儒学在当代与未来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版权所有©安徽省孟子思想研究会
地址:合肥市包河区包河大道与繁华大道交叉口东南角惠风府前广场北大楼504-505室  电话:0551-62397988  邮编:230001